“并购六项措施”实施全年。并购重组成为企业
栏目:公司资讯 发布时间:2025-10-20 09:46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2024年9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化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六项并购重组”)。已经一年了。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六大并购”发布以来,已披露重大资产安排230起,有力支撑了上市公司产业整合。 “并购六招”直击并购重组领域的痛点和难点。通过简化流程、明确标准、强化服务,不断激发并购活力市场与上市公司重组。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支持创新科技、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动能。以上海股市为例,近一年来上海股市并购重组活动明显增多。并购重组成为上市公司转型突破、谋求新质的“加速器”。上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23日,上交所首次新增股权收购重组交易披露大股111只,交易金额超过3007亿元,数量接近2022年初发布“六大并购”以来的总和。田立辉,教授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认为,并购数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力是“六大并购”机构红利的释放。监管审批的完善和审核效率的优化,使并购重组从“政策约束”转变为“市场驱动”,相应打通了产业整合的渠道,帮助实体经济跃升新生产力。记者注意到,上市公司并购路径日益分化,包括收购MGA未盈利资产、拟IPO公司重组、境外并购等。近一年来,创新方案屡屡出现。上交所数据显示,从“并购六则”实施情况来看,涉及收购未盈利目标的交易7起,涉及收购拟IPO公司的交易23起,涉及收购拟IPO公司的交易10起。涉及跨境资产剥离和收购的交易。对此,田立辉认为,创新路径拓展了资金流动渠道,多元化并购模式可以满足多样化需求,优化风险分担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推动资本市场从“金融渠道”向“价值创造平台”转变,实现资源更好配置,促进产业与资本深度融合。新生产力领域成为并购热点。生物医药、半导体、新能源等产业整合加速,并购案例超过30%。例如,中芯国际和华虹两家晶圆代工龙头企业就先后披露了并购计划。与此同时,“六大并购”实施以来,上交所已完成近30起并购重组。面向转型,帮助企业从房地产、纺织、传统化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技术装备、先进半导体制造等领域跨越。田立辉表示,新生产力领域成为并购热点,这是政策引导和产业升级的共振。 “六大并购”明确是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新生产力建设。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整合,加速向高端制造转型。在“六大并购”的支持下,除了传统的现金收购、发行股票、股票等方式收购外,定向可转债、并购贷款、并购基金等创新工具的运用,显着提高了并购重组的灵活性。交易,缓解了企业成本压力,降低了交易风险,有利于交易的完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沙业舟表示,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与双方信心、并购效率以及并购后企业的财务绩效高度相关。传统支付方式对被收购公司现金状况和中短期流动性要求较高,一次性投资成本较高。并购重组不同支付方式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和并购风险。从中长期来看,这将对工具公司债务结构的优化和合并后的业绩承诺产生积极影响,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指出,随着新“国九条”和“并购重组六条”的实施,我国正进入以资本市场为渠道的大规模并购重组新阶段,资本市场作为并购重组主渠道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 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很难形成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所必需的经营规模和竞争优势。”宋志平说道。并购和市场重组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沙业洲认为,随着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并购重组有望从“政府资金+企业”等模式转变后续投资”向基于产业链、链链、链链、生态链优化的理念转变,向数据资产并购等交易场景转变。同时,并购重组对企业合规交易要求较高。确保并购重组符合投资者利益是投资者的关键问题。 公司治理。一方面要规避信息泄露和市场操纵的风险,另一方面要避免低质量的交易和收购。此外,还需要制定符合业务技术并购新生产力特征的估值体系。
(编辑:管静)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个人意见于作者。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