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行动,实现“食品保存,人人有责”
栏目:成功案例 发布时间:2025-10-17 10:25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节约和减少粮食损失是每个公民坚定不移的社会责任。 10月16日,2025年世界粮食日暨国家粮食安全宣传周在北京启动。世界粮食日全球活动的主题是“携手推广多元食品,携手共创美好未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节约粮食,人人有责”,两个主题相得益彰。它再次提醒我们,当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把节约粮食、减少损失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大家的努力,凝聚全社会的强大力量,才能让中国碗稳住、安全。从田间到餐桌,食品的流通发生在生产、收获、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消费。食物浪费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在消费观念上,特别是在商务宴请、婚丧嫁娶等场合,“面子”往往凌驾于“节约”。为了表示热情,主人常常会点过量的食物。吃完饭后,他们担心自己的形象,不想把食物拿走。结果,大量食物被直接扔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家庭消费中,一些家庭由于采购计划不周,一次性囤货过多,常常导致食品因过期或损坏而被储存起来。他们在烹饪时仅依靠经验而缺乏衡量,这也很容易产生大量的食物浪费。在餐饮服务方面,对餐饮行业的引导和管理还不够。有些餐厅的菜单设计不合理,菜品单一,缺乏半份和小份的选择。一些餐馆鼓励超越促销期间消费过度,餐后主动提供打包服务意识不够强。每一粒粮食都蕴含着大自然的恩赐和劳动者的心血。浪费粮食不仅是对农民的不尊重,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不负责任。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对于粮食安全和我们的未来非常重要。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到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公斤,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和粮食全面安全。但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每年仍需大量进口稳定供给。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粒粮食的诞生都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加剧气候变化。双重建构下受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通过传统方式实现粮食持续增产越来越困难。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相当于构筑“看不见的沃土”,实现“绿色增产”,不仅减少了对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也为生态修复留下了喘息的空间。这是我们每个人对保护环境的责任。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进节约粮食行动,摒弃以往粗放的发展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链条节约减损取得了惊人成效。据有关部门调查测算,近三年来,平均每年储存、加工和运输损失占产量的 2%。其中,农户储粮损失率降低至3%,粮库储粮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粮食运输损失率降低至0.8‰;粮食加工损失率降低至0.8%。面向未来,必须加强科技赋能,全面推广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有效减少田间损失,提高收获后干燥能力,引导农民科学储粮,加快高标准仓储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物流网络和基础设施。发展适度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粮食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构建更加经济、高效、可持续的粮食产业体系。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的关键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要积极倡导营养均衡、科学合理膳食,鼓励居民优化膳食结构,增加全麦食品摄入量,少吃油、多吃油,吃得更科学、营养、健康。每个人都可以计划购买、以适当的方式储存食物、烹饪时控制份量、在需要时抓取食物以及处理剩菜。吃饭时,明智地点菜,吃不完就收起来。餐饮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优化菜单设计,提供小份、半份选择,明确标明菜品份量,引导顾客适量点餐,优化自助餐取餐政策,提供环保包装服务。有关部门还需强化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强化监管,探索建立建立食物浪费预防和惩罚机制。 “节约粮食,人人有责”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我们必须将食物保存内化为每个马来人的行动,不仅是为了保护碗里的食物,也是为了保护一个更可持续、公平和更安全的未来。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刘辉) (编辑:邓浩)
服务热线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