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复兴传统艺术引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29 09:53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张仓健 当前,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文化遗产完整性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化、非遗创新、文化启动等政策的全面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建设对传统艺术的系统保护、动态传承和现代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部分保护区仍存在艺术资源整合不足、遗产方式与当代生活脱节、缺乏多方合作机制等问题。导致传统艺术在保护区建设中未能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探索传统艺术创新之路,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既是化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的关键一步,也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举措。但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中,传统艺术面临着系统性保护力度不够、变革改造不力、多主体协调性差等现实挑战。具体表现在:一是传统艺术保护分散,在现代发展中缺乏资源普查、活态遗产的一站式保护机制;其次,艺术传承与当代美学与科技融合的关联方式不深,难以适应数字化文化和青年传播的趋势;三、路径艺术资源向文化资产转化不顺利,没有形成“以艺术促生产、以劳动培艺术”的良性循环;四是保护区内机构间协调不够,文化、遗产、企业、社会组织等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协同。因此,亟待探索以传统艺术为主导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新路径。一是建立健全传统艺术保护和发展体系。通过资源分类、传承活化、变化转化三阶段综合模式,建立阶段性、层次化的保护路径,解决传统艺术品保护中“重个体、轻制度”的问题。在资源分类阶段,对艺术品进行普查和数字化归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工作,明确艺术形式、遗产谱系和文化空间;在遗产激活阶段,推动技能中心、社区学校、数字平台等多维遗产情境建设,强化师徒传承和群体传承;创新转型阶段,支持传统艺术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产品、文化旅游业态、公共艺术,推动其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通过三个阶段的衔接、层层推进,实现保护区的生态安全和传统艺术的创造性发展。二是打造以赛促学的艺术创新理念和激励平台。从技艺拓展传统艺术展览打造涵盖传承、创新、传播的综合赋能平台,激发全社会参与传承的内生动力。可以借鉴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经验,构建“区-市-省-国家”四级评价体系。开展全区全国技能大赛,夯实法力基础;举办市级创意设计大赛,推动跨界艺术;选拔省级、国家级优秀项目参加展示和推介,达到“以赛促交付、以赛促创新、以赛促融合”。竞赛内容应涵盖传统工艺竞赛、创意竞赛和数字复制竞赛三大类,对应的内容包括:o 技艺传承、产品创新、媒体传播,形成覆盖全链条的传统艺术复兴机制。三是建立三位一体的传统艺术变革模式的融合。通过“数字赋能-场景融合-业务升级”的创新理念模式,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传统艺术从“技术应用”阶段走向“生态重建”阶段。一方面,建设传统艺术数字资源库和虚拟体验平台,利用AR、VR、AI等技术还原再现传统艺术文化空间;另一方面,打造“艺术+旅游”、“艺术+社区”、“艺术+教育”等多维融合场景,开发非遗主题游、艺术农庄民宿、校本课程等实体产品。在同时,要培育基于传统艺术符号的动画、短视频、沉浸式表演等新业态,促进当代文化消费中艺术资源的增值,形成“数字艺术保存、场景化艺术、商业化艺术”的发展新生态。四是建立多元化的学科合作共建机制。针对当前保护区建设“各自为政、协同不足”的困境,亟待发展多层次、网络化的协同管理体系。保护区内建立以传承为主体、文化机构为支撑、社区街道为纽带的联动工作机制,实现保护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实施;区域合作层面,推进政府引导、高校支持、企业参与、社会团体四方合作模式。通过项目共研、平台共建、品牌共创等方式互助,实现互利共赢。在社会参与层面,拓展公众参与渠道,鼓励艺术志愿者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文创产品共创等,增强社会对传统艺术保护的认可和参与。通过建立“规划、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共赢”的开放式保护共同体,可以充分增强文化保护区内传统艺术的活力传承和优秀传统艺术的融合,形成区内外联动、多主体共治的文化管理新格局。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服务热线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