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会让大闸蟹发胖吗?不相信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5-11-03 09:45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眼下正是大闸蟹的旺季,肥美的黄大闸蟹广受消费者认可。不过,最近,“螃蟹靠激素发胖”的说法也被传到了网络上。可靠吗?为此,记者采访了江苏大闸蟹养殖领域的农业专家和养殖户。江苏连云港是华东地区大闸蟹主产区之一,已有40多年的养殖历史。连云港灌南县,大闸蟹养殖面积已突破3万公顷,预计2025年产量将达到4000吨,成为当地农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针对网络“激素催肥”传闻,灌安县水产技术指导站站长韦娟长期从事皮毛养殖技术指导工作的笔者很清楚,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或者与养殖实际不符。 “我们平常所说的‘激素’通常是指脊椎动物所利用的黄体酮、雌激素等。螃蟹属于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动物,其生理结构与人类有很大不同。这些激素不但不被它们识别和利用,反而会破坏它们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发育,进一步降低成活率和产量。”金额减少。 “从繁殖效率的角度来看,激素的使用对于雌性鹿来说得不偿失:一方面,激素成本高、应用难度大,而且剂量近几年及其上市期趋于集中,魏娟解释说,这主要得益于养殖技术的不断优化和生态化的推广。育种模型。我们选择遗传特性稳定、体质强健的亲本进行选育,从源头上保证蟹苗的品质。 “养殖过程中,我们投喂蛋白质含量高的天然饵料,采用‘水草+螃蟹’的生态养殖模式,优化水质,增加营养,保证了大闸蟹的品质、生态和鲜美。”魏娟说,青壳白肚的螃蟹白白爬行,可以显着提高蟹苗成活率,优化成蟹品质。宋月说,通过改变蟹池形状,从大池塘变成大闸蟹。从环形塘口到小塘口,从环形塘口到平底塘口,有利于质量控制和病害控制,减少螃蟹应激反应,整体产量提高20%以上,可通过水质控制控制的大闸蟹养殖技术体系。科学饲养、水草养护、病害防治等综合措施,可以在不使用激素的情况下提高大闸蟹的品质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