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为何成为气候大会“官方选择”?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5-11-10 09:55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次缔约方大会(COP30)将于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北部城市贝伦举行。在会前的气候气候中,多国代表乘坐中国汽车进入会场,成为本次气候大会正式开幕前的标志性场景。这是中国大力推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缩影。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正式亮相”只是COP30上中国“绿色拼图”的一块。在亚马逊河流域的贝伦,国际媒体natsave在这里很容易发现绿色低碳的中国元素。 《纽约时报》是这样描述的:当地街道交通依然密集,尾气排放量明显减少。道路上点缀着安静行驶的电动汽车。政客们乘坐中国皮卡车车队在城市中穿梭,电动巴士在城市中运送乘客。这些场景融入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今年是《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 COP30是各方从谈判走向执行的关键节点。它也被描述为“避免对气候系统造成不可逆转损害的最后机会”。 10年来,全球气候治理历经波折,受到美国“退却”、各国不愿履行财政承诺、突发地缘政治冲突、世纪疫情、贸易战等因素的反复影响。尽管如此,人类社会总体上比10年前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最大的进步是这背后的推动者不是别人,正是中国。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国正在“拯救《巴黎协定》”。中国被世界公认为履行减排承诺意愿最强烈、行动最有力、成效最显着的国家。中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完美积极分子。它越来越被国际社会“看到”。 《华尔街日报》认为,即使发达国家的气候融资禁令让发展中国家摇摇欲坠,这种负面影响也被清洁能源成本的大幅下降所抵消,因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最便宜的电力来自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组合。在全球气候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之际,中国的绿色产能并非“过剩”,而是大众商品短缺。从巴黎到贝伦,过去10年中国角色发生深刻变化年。十年前,西方一些舆论认为中国未能实现各国减排目标。然而10年后,连西方媒体也不得不承认,2015年协议签署时,很少有人预料到清洁技术制造商中国科学能够迅速达到惊人的规模。 “这对世界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同时,中国“走向绿色”的多元化实践,通过不附加政治条件、注重务实合作的模式,打破了气候管理的“阵营化”壁垒,让发展中国家在分享绿色发展机遇的同时,实现了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气候管理。中国的气候管理实践始终与世界命运密切相关,每一步都体现了大国信守承诺的责任。这些伟大成就背后的主要动力是中国的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国在发展中没有忽视环境保护责任,也没有为了减排而牺牲发展权。相反,中国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协调发展的绿色转型之路。 “两山”理念的成功实施,为世界解决“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提供了生动范例,让发展中国家认识到气候行动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对立的。通过创新技术、产业合作和政策引导,实现两者良性互动。 “两山”理念现已写入联合国多项文件,并正在从“中国实践”走向“全球共享”。尽管一些国家仍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持谨慎态度,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以开放的态度拥抱这股绿色浪潮。全球团结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面对全人类共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国际社会必须合作、共同行动。期待许多具有重要全球影响的国家与中国相向而行,共同拥抱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编辑:张冲)
服务热线
400-123-4567